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

¤ì¹è¿} (2-2)

木寡糖 (2-2)
 
木寡糖取自於植物纖維,堪稱是一中環保的綠色產業。
植物纖維是大型的碳水化合物,科學家就是在分解植物纖維的過程中發現木寡糖的,
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玉米芯、甘蔗渣、甘蔗葉、稻草、稻桿、麥桿等等,經過木寡糖霉分解即產生木寡糖。


(P.S.植物纖維屬於人體無法消化的多霉類)

木寡糖的特徵:
有砂糖般的甜味:甜度為砂糖的 40%,不致太過甜膩。
耐酸、耐堿、耐高溫:在 PH 2.5 ~ 8.0 條件下,加熱至 100度,幾乎不受破壞。
只會壯大益菌部隊,不會被壞細菌利用:日本 Okazaki 等學者體外實驗証實。
不會被口腔微生物分解利用:不會因吃木寡糖而蛀牙。
不會被人體腸道消化吸收:五碳糖不會被人體轉變成葡萄糖,無法成為能量來源。
不因大量食用而影響健康:日本健康食品協會及臺灣靜宜大學動物試驗証實。


木寡糖的功能:
為腸道益菌的營養來源:經常與乳酸菌一起出現,為乳酸菌重要副手。
改變細菌業生態:持續輔充,可使腸道維持益菌多壞菌少的生態環境。
幫助消化,使排便順暢:腸道細菌業生態健全,可增加排便的順暢性。
安全的甜味劑:為最天然、理想又安全的代糖。
延年益壽:日本一項實驗指出,長期保持腸道益菌優勢的老鼠,其壽命得獲得延長。


木寡糖適合族群:
☆ 嬰幼兒改善腸胃及綠便者。
☆ 偏好肉食,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者。
☆ 排便不順暢,欲幫助消化者。
☆ 孕婦中老年人。
☆ 注重體內環保,追求窈窕者。
☆ 膽固醇偏高者。
☆ 糖尿病患者,及癌症手術後患者。


益生菌重要知識:


● 有益菌在人體內的生長會因為飲食的內容而受影響,尤其是『不被人體所消化,但可以被腸內有益菌利用的物質』,就目前所知,其中尤其以膳食纖維和寡糖特別重要,若是在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這些有利於有益菌生長的物質,便可以把有益菌『養』的更多更壯,成為維護身體健康第一線尖兵。

● 雙歧因子不能為動物消化吸收,只能為雙歧雙叉桿菌、乳酸桿菌等腸道益生菌利用和分解,促進有益細菌生長,抑制有害細菌繁殖,調整腸道正常菌群。

●《木寡糖 XOS》是寡糖家族〈果寡糖、異麥芽寡糖、半乳糖寡糖、大豆寡糖等等六碳醣〉中唯一的五碳醣,因為不含葡萄糖,因此不會有升高血糖的危機。

●《木寡糖 XOS》是體內益生菌--雙叉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最好的營養食物;全球科學家〈生命科學、微生物學、醫學、營養學等〉一致推薦的天然好糖,因此有:"超強雙歧增生因子"之美名。

● 吃表飛鳴、喝養樂多、優格、優酪乳或吃各種 ABC 乳酸菌等,目的就是在增加腸道益生菌,改變腸道細菌叢生態;而補充外來的乳酸菌(外籍兵團)是不錯,但是養殖自己的"腸道先住益生菌"才是最好的!

◎ 腸道其實是非常敏感的,人體 70% 的免疫系統存在於消化道中,腸道厭氧菌過多可能導致免疫系統損傷,這將會影響到以後腸癌比例,此外高血壓、心臟病,連糖尿病也都與腸道有絕對關連。嬰兒腸內細菌是以雙歧桿菌為主,隨著年齡增長,厭氧菌的比例將逐漸上升,到了老年期時,雙歧桿菌減少,而芽孢梭菌數量大幅上昇;所謂腸道老化,就是年輕人的腸內各類細菌比例與老年人相當。

◎ 自從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日益西化後,飲食型態由低脂肪、高纖維轉變為高醣類、高蛋白、高脂肪、低纖維,也因此種下了肥胖、便祕與疾病的健康不良因素,尤其是使腸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受到嚴重扭曲。再加上國人濫用抗生素的習慣,更是雪上加霜,使得國人的腸內的有益細菌不再佔優勢,於是便祕或腹瀉就成為習慣。因為便祕或腹瀉,一些講究速效的人便使用最具速效的通(灌)腸劑或止瀉藥,如此反覆施行,久而久之,造成大、直腸肌肉彈性疲乏,使大、直腸的疾病與癌癥也日益增多,對國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。

◎『脾(腸胃)為後天之本!』想要有健康的身體,就必須先有健康的腸胃,人體中的有益菌自出生時即存在於腸道中,且在餵食母奶後成為腸內菌的優勢族群,哺餵母乳之嬰兒體內的比菲德氏菌可佔 95% 以上的優勢(餵配方奶粉的小孩會減低),不過在開始餵食副食品之後即會開始降低。這些有益菌可以在腸內產生醋酸等有機酸(即所謂的短鏈脂肪酸,SCFA)和乳酸,造成腸內的酸性環境,有利於自身的成長和腸道健康,同時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。

◎ 人胃腸道棲息著約 100兆個、100種以上,重達 1公斤的各種細菌,依其對人體的影響分為有益菌、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類,如腸道內有益菌占優勢,人體就會健康,其中雙歧桿菌是最具代表性的有益菌。這類微生物具有促進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、提高免疫力、防治便祕及腹瀉、降血脂、抑制腸道病源和腐敗微生物的生成、分解致癌物質等作用。

◎ 目前保持雙歧桿菌數量優勢的方法主要有二:一是直接食用含有活性雙歧桿菌的產品(如:比菲龍, ABF 活菌);二是食用能夠促進體內雙歧桿菌增殖的功能性成分(如:木寡糖 XOS),而活性低聚糖多具有這功能,因而被稱為「雙歧因子」。

沒有留言: